發展出的幾種會議模式:
開會總是得與人交流,不管是資訊或是狀態,都有可能互相影響,釐清自己和對方是「帶著什麼心情狀態,需要什麼樣的資訊才能做出決定?」是避免會議進入無效或衝突的重要準備。
會前會:在大型討論之前,先有少數人釐清資訊的架構,考慮大家的參與角色、定義里程碑,讓十個人也能共同討論
____松:像是網站松、研究松,像黑客松一樣,會劃定足夠的時間讓大家共同工作、快速同步,大家都知道沒有人有答案,所以我們先都動起來
Kickoff:負責人對現況掌握度低,需要本來就掌握一些資訊,同步成本低的夥伴一起釐清怎麼開始一件困難的事情。
Brain Storming 一下:單純想要一些新的靈感,借用大家 10 分鐘,沒有想要被批判、檢討,靈感越新越跳脫框架越好。
同步會議:有會影響到眾人的事件,想請大家一起以知道為原則,解答問題為輔的會議,會刻意設計討論的流程,確保大家循序漸進的瞭解一件事情。
反思會議:大量的反思,初期團隊建立的每場會議、活動結束、專案收尾。大型活動的反思會議會有數場,協助辨識團隊真正的問題。
也有以角色區分的:
福爾摩斯:知道自己卡卡的,但不知道問題是什麼,希望對方能像偵探一樣,協助釐清問題癥結點。
馬可波羅:希望對方能扮演幫助自己看到新世界、不同觀點的角色,用這樣的心情來對待待會要討論的內容。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