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響知識庫
  • 前言:關於迴響知識庫
  • 👋 認識迴響
    • 迴響核心與相信
    • 迴響簡介
    • 精選時刻
    • 迴響品牌紀元,從 2017 年說起
      • 2018 年,是所有東西都想要更好的一屆
      • 2019 年,是取捨的一屆
      • 2020-2021 年,是嘗試與世界連結的一屆
    • 歷屆青年行動團隊
      • 2019 年迴響行動團隊
      • 2018 年迴響行動團隊
      • 2017 年迴響行動團隊
    • 迴響的工作模式
      • 發展出的幾種會議模式:
      • 成員組成
      • 工作文化
  • 📚知識體系
    • 行動是有方法的
      • 行動迴圈
      • 行動階段
        • 【來吧!問題】所有行動始於一句提案。
        • 【去吧!行動】完美行動根本不存在,迭代、優化使之完整。
        • 【上吧!大夥】我有的是經驗!下一步,就是重複!就是累積!就是再踹!
        • 行動架構補充:
      • 各階段行動工具
    • 行動的三大精神
    • 設計思考教練
    • 行動夥伴
    • 變革理論
  • 👣 我們的足跡
    • 影響力報告
    • 社群精選回顧
      • Untitled
    • 歷年紀錄片
  • 💎 藏寶庫
    • 迴響出版
    • 迴響行星群
    • 行動精神小語
  • 🖥️ 其他迴響很讚的網站
    • 迴響計畫官網
    • 迴響計畫粉專
    • 任務包概覽手冊
    • 任務包實戰基地
    • 眾力小宇宙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我們看到的問題
  • 我們認為問題的成因
  •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會有什麼後果?
  • 在這個議題下,我們想先聚焦在...
  • 我們覺得可行的解決方案...
  • 想像這個問題被解決後的理想社會...
  • 我們與這個問題的關係是...

Was this helpful?

  1. 知識體系

變革理論

密林深處有一塊空地,光線恰到好處,飛鳥魚獸都在聽

聽我們談談迴響當年的行動提案:「我們如何讓採取行動變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們看到的問題

社會議題看似完全無法解決的惡性循環

每個人都有這種時刻,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可能性,很快的會因為現實的壓力、限制、機會成本而停止探索。這種事情在面對社會議題時,會有更大的阻力,會覺得自己更做不到些什麼事情,當這個開始變的越來越困難,整個社會回應公共議題的力道就會降低,因為我們看問題的觀點、提出階段性解法的人才、提出多元解方的人才都會受限,從而創造了「社會議題看似完全無法解決」的惡性循環。

我們認為問題的成因

行動的預期投資報酬率太低

然而,現階段,鼓勵青年把想法變成行動,太沒有投資報酬率,離真正可見的改變,還有一段距離。做這件事情的價值和效益不容易被衡量,所以不容易找到願意單純贊助這件事情發生的資源擁有者。當大家的關注點都是成果時,開始的實驗、試錯、可笑但對個人發展或議題發展而言重要的成果,其價值就會被低估,進而被忽略。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會有什麼後果?

掌握資源的人嘗試成本大,但社會需要各個層面的推動

於是乎,很多創新,都只能仰賴天時地利人和、機緣。而不是有系統、有階段的被推動出來。這會造成另一個問題,就是好像只有掌握巨大資源的人才能做出改變,但掌握巨大資源的人改變的機會成本過高,採取行動常常需要雷聲很大,面對系統性的問題時,卻不是靠一聲很大的雷聲來解決的,而是各個層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變革和創新,於是,台灣這個社會,常常有很多單次故事,卻很少持續推動的變革。

在這個議題下,我們想先聚焦在...

建立行動的正向迴圈

當這個社會有越來越多青年勇於對社會議題展開行動,就有越來越多大議題下的小面向浮現,這些問題都不小,但沒有大到足以吸引主流社會的關注,於是他們都還有改善的空間,也就還有值得探索和行動的空間:

浪犬議題下的飼主教育、無家者議題下的月經貧窮、地方議題下的牛車文化保存、兩性議題下的父親育兒、環保議題下的港口垃圾...

還有好多好多看起來好像很大,似乎距離我們很遠的議題,像一道超大的牆,根本想像不到有越過去的一日。然而,一旦真的走近,就會發現一些我們其實可以施力的點,踏著這些點慢慢往上爬,就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當這些議題被展開,我們就打開了一條新的路徑,原本覺得與議題毫不相干的青年,也有機會看到自己可以施力的地方,於是跟著一起爬了起來。

我們覺得可行的解決方案...

行動的雪球效應

行動有機會成本,但也有機會效益,其實也不是什麼機會效益,就是機會而已。一個看的更遠、找到夥伴、爬的更好的機會,當然過程中還是會有力量不夠,構不著下一個岩點的時刻,此時只要與議題貼的更近就好,像開始時那樣,總會有我們可以施力的地方。

行動的數量變多,案例也會變多,迴響提供的方法論、教練和行動工具,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完整。當有一天關注這些議題的青年們,數量變的更多了,因為投入而能夠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故事時,大人、掌握資源的人就會看到,也願意下來一起幫忙。

想像這個問題被解決後的理想社會...

然後就別再繞圈圈了,還是回到自己吧...

當我們連對社會議題都能乾脆的起而行,都能知道要運用哪些工具,都會懂得鼓勵身邊的人嘗試時,我們就會更有信心,在面對自己的議題,在做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並且,在過程中更認識我們自己。等到這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清楚找到屬於他們的位置時,我們就會放下要攻擊他者、要詆毀別人的暴力,知道我們在這裡,我們附近還有誰,我們都需要彼此幫助,一起努力。

我們期待迴響能用我們的行動方法和陪伴青年動起來的經驗,成為促成這個變革的一份子,現在看起來有點天方夜譚,像憑空變個理論出來,但如果你也同意,跟著一起行動了,這裡的故事,就會真的成為我們的變革理論。

我們與這個問題的關係是...

因為我們也是正在行動的人

不管你在那個年紀,心裡都有一個青年時的自己吧?你是什麼樣的青年呢?我想你一定考慮很多未來的事情,一定也有一些放在抽屜或電腦資料夾裡,寫的完整卻還沒有行動的「計畫」。

不過,迴響做到第四年,從這天往回看,點開第一年時的企劃書,發現我們真的做到了,當時寫起來會被視為多麼天真的事情,像空的格子一一被更美好的故事塗滿,這種爽快真想分享給你。行動、試著做做看,真得很困難,沒有人認同的時候、太過在意的時候,又更困難,但...算了,給你決定。

最後,如果你真的起步了,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希望你可以偶爾,為那些剛開始的人打氣,包容他們犯下的錯誤,擁抱那些與你想法不同的可能性,因為我們是如此幸運,可以依靠身邊的人的包容、支持、不孤單的走到這裡。

Previous行動夥伴Next影響力報告

Last updated 3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迴響的,看起來好像是想要證明我們做了多麼了不得的事情,其實那是我們給我們自己的打氣、給曾經參與過迴響的朋友的打氣,希望他們都知道,我們還在努力。如果迴響是一個禮物,真想送給你。

📚
影響力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