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響知識庫
  • 前言:關於迴響知識庫
  • 👋 認識迴響
    • 迴響核心與相信
    • 迴響簡介
    • 精選時刻
    • 迴響品牌紀元,從 2017 年說起
      • 2018 年,是所有東西都想要更好的一屆
      • 2019 年,是取捨的一屆
      • 2020-2021 年,是嘗試與世界連結的一屆
    • 歷屆青年行動團隊
      • 2019 年迴響行動團隊
      • 2018 年迴響行動團隊
      • 2017 年迴響行動團隊
    • 迴響的工作模式
      • 發展出的幾種會議模式:
      • 成員組成
      • 工作文化
  • 📚知識體系
    • 行動是有方法的
      • 行動迴圈
      • 行動階段
        • 【來吧!問題】所有行動始於一句提案。
        • 【去吧!行動】完美行動根本不存在,迭代、優化使之完整。
        • 【上吧!大夥】我有的是經驗!下一步,就是重複!就是累積!就是再踹!
        • 行動架構補充:
      • 各階段行動工具
    • 行動的三大精神
    • 設計思考教練
    • 行動夥伴
    • 變革理論
  • 👣 我們的足跡
    • 影響力報告
    • 社群精選回顧
      • Untitled
    • 歷年紀錄片
  • 💎 藏寶庫
    • 迴響出版
    • 迴響行星群
    • 行動精神小語
  • 🖥️ 其他迴響很讚的網站
    • 迴響計畫官網
    • 迴響計畫粉專
    • 任務包概覽手冊
    • 任務包實戰基地
    • 眾力小宇宙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協助團隊有效行動
  • 教練也是關鍵的角色,協助迴響計畫有方法的「以使用者為中心」
  • 這些教練從哪裡來?

Was this helpful?

  1. 知識體系

設計思考教練

Previous行動的三大精神Next行動夥伴

Last updated 3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協助團隊有效行動

設計思考教練團,是一群熟悉這些行動工具、會議引導技巧的小精靈,從實體活動大會師開始,每組會配對一位教練,第一線了解團隊困難,陪伴團隊將問題化為學習的機會、將衝突化為對話的開端。

讓工具真的落地

迴響提供了許多行動的方法與工具,但是每個團隊都有不同的步調和風格,沒有一個完美的工具可以適用團隊所有的問題。

旁觀者的視角點出隱藏的團隊問題

在團隊中扮演一位旁觀者的角色,適時的反應團隊實際的狀況,對團隊已經有基本的幫助。

團隊在行動過程會遇到多種挑戰,議題理解、方案執行、外部溝通、專案管理⋯,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團隊內生的衝突、觀點的歧異和動能的經營。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把團隊問題當成是問題,只覺得運氣不好只能包容、唉呀要靠緣分、下次換人組隊吧⋯其實,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方法回應這些團隊合作的問題。

迴響計畫的設計思考教練,大多都有大量跨域團隊的引導經驗,專注在協助極短的時間組成的團隊能從清楚的目標出發,必要時釐清觀點,展開呈現歧異的藍圖,幫助團隊取得共識,持續有節奏的行動。

教練也是關鍵的角色,協助迴響計畫有方法的「以使用者為中心」

教練的角色在團隊與迴響計畫之間,能夠更真實的了解團隊的狀況,幫助計畫更理解參加者的資訊,而非單純來自活動後問卷。

通常如果行動者參加到一個不太適合的計畫,可能會直接在初期選擇離開,或者是低參與的完成計畫,而低度參與時,參加者也不會覺得自己有資格給予回饋,教練至少每 1-2 週會與團隊互動一次,能在第一線了解團隊真正遇到的狀況,也沒有「一定要團隊成功」的成果壓力,能真的站在團隊的處境思考,間接也讓主辦單位獲得如何改善的線索。

這些教練從哪裡來?

這些教練主要來自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台大不一樣思考社, 以「我們如何能在模糊的情境中,協助團隊以行動突破困境」為主題, 學習設計思考、引導學以及其他重要工具(例如:系統思考、非暴力溝通、專案管理、實驗設計...),每年迴響計畫招募 10-15 位教練,從計畫初期就一路陪伴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