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年,是嘗試與世界連結的一屆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與世界連結的意思是,過往的迴響似乎踩在一種得天獨厚的環境,所有的嘗試都是我們的「想要」,但今年的執行考量了更多「未來延續」、「迴響以外的可能」
以多年使用的維度來重新打造網站:
過往官方網站,因為光是要製作出來已經耗費執行團隊大量心力,今年終於下定決心,也把沿用性考慮進去,或許對逛網站的人體驗差不多,但對執行團隊來說,可是每年會省下大量心力的。
開發任務包線上軟體,讓回饋更精準:
過往的任務包就是一些 google 線上共編、pdf 檔案傳來傳去,這年把整個體驗移動到一個網站上,讓資料的連貫性、教練回饋是更流暢的。你也可以在體驗看看。
開發迴圈工具包線上軟體,並沒有實際協助更好行動:
迴圈包線上化的成果就沒有任務包來得樂觀。這個階段不同團隊間的需求差異較大、迴圈包工具本身的架構過於清晰,其實只有少數團隊是仰賴這麼清晰的邏輯分析來行動的,有時候,反而讓團隊不要想得那麼清楚,趕快行動,會更有收穫。
迴圈包工具經過兩年的嘗試,我們判斷這更適合為「教練的工具」,判斷團隊的整體狀況,而不需要每個團隊都需要如此有邏輯的工具。
眾力小宇宙的嘗試,是對的主題,卻不是團隊當下最需要的資源:
過往迴響大概是 3-4 個月的期程,而持續行動團隊的下個階段,一個常見的模式是號召更多響應者參與議題推動,於是今年有關於「如何號召眾人響應?」階段的方法、課程、議題團隊的合作...等等嘗試。
嘗試的有成功驗證的是:這個領域的確是能協助社會創新團隊有效行動的,的確常常會遇到要號召更多人的情境。
嘗試後不如預期的是:回到迴響團隊這個階段真正的需求,經過三個月的衝刺後,或許不需要急著在行動的進度上推進,而是需要有機會可以整頓團隊動力、先把一些已知的事情做得更多次來建立自信與團隊穩定度。
拉長計畫期程,讓帶狀活動出現明確挑戰:
今年順著眾力小宇宙的嘗試,計畫期程從過往 3-4 個月延伸到 9 個月。
計畫時間拉長後有幾個挑戰
對於主辦單位,帶狀活動拉得太長,「對團隊階段的掌握、默契」的好處就會慢慢小於「對外召募新團隊的模糊性」
活動過程的「篩選性質」的次數過多時,除了從頭到尾都過關斬將成功的團隊,某程度其他人通通都是以「不晉級」收場,而不是覺得自己完成階段性任務。對在乎團隊體驗的主辦單位來說,會有額外的成本要協助團隊調適
迴響目前的觀點是:可能要有明確的上下車機制,而不是讓人掉出車外,第二個是要注意篩選的次數,目前根據經驗判斷起來,不要超過兩次會比較理想。
第一次製作影響力報告書:
過往如果外人聽到了迴響計畫的名聲,根本沒有基礎可以了解這到底是怎麼樣的計畫,其實對於促成更多影響、合作,都不是好的狀況。因此 2021 年我們製作了影響力報告書,逼迫執行團隊將過往模糊的影響,試著清楚地描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