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迴響行動團隊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
團隊編號、成員
提案
#002 林薇, 王嘉田
我們如何能讓大家一同愛上生活的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
並進而產生歸屬感與凝聚文化認同?
#003 林彥佑, 盧俞伶, 周岳蓉
我們如何能夠讓小孩有正確的理財觀念?
#004 陳漢寧, 黎映君, 黃新
如何能夠系統性的減低研究生對論文寫作的壓力?
#005 穆昱佳, 王文岳, 王群皓
我們如何能夠將台灣文化館舍資源推廣至大眾?
#006 梅軒榮, 陳伯麒
我們如何能夠讓兩個世代減少因不理解而產生的衝突?
#009 江俊廷, 陳敦捷, 鄭郁臻
我們如何能夠讓大眾建立正確的理財素養以及理財規劃,並付諸行動?
#011 王玉彰, 王立俞
我們如何能夠轉變興南社區化學農藥耕種的現況?
#013 盧俊龍, 張艾文
我們如何能夠降低台灣氣候災難的影響?
#014 葉俊甫, 黃奕勛
我們如何能夠提高大眾對行車紀錄影片上傳的動機?
讓道路事件的受害者獲得協助。
#015 林思嘉, 李函融, 林辰陽
我們如何能夠復興老街文化並吸引當地青年返鄉就業?
#016 姜正祥, 林哲豪
我們如何能夠利用現有資源創造利潤以維持收容所營運?
#017 謝睿哲, 劉昱余
我們如何能夠讓兒童認識性別多元價值?
#020 吳采潔, 謝萱, 黃楹逸
我們如何能夠減少臺灣廢棄物的產量?
#022 溫祥淵, 游育婷
我們如何能讓耕牛文化找到與現代人生活的連結,創造新生的能量?
#023 賴瑞翎, 李傑倫
我們如何能讓現代人走入傳統市場?
#024 鍾馨慧, 姚芮安, 張琳
我們如何能夠減少一次性吸管的使用與丟棄?
#025 高境廷, 黃琳雅
我們如何能讓獨居的人以較低的預算買到分量適當且多樣的食材?
#027 王宏恩, 王懷恩, 舞瑪夫-達給魯頓
我們如何能夠運用民族植物體現並活化在地文化?
#030 劉禧洲, 徐尚謙
我們如何能夠提升台灣民眾對服飾穿搭「美」的培養,
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031 林俐安, 陶俊成, 簡香靜
我們如何能夠讓學童了解自己吃了什麼?
#033 陳信全, 黃襄悅
我們如何能夠將教科書的使用效益最大化以減少浪費?
#034 陳揚名, 程國維, 徐永欣
我們如何能夠讓家長提供孩子健康使用3C產品的環境和方法?
#035 柯皓元, 吳元凱
我們如何能夠讓小孩適度使用3C,家庭教育有新的互動?
#036 魏天儀, 黃湘文
我們如何能夠讓在/來台灣的人與山林更有連結?
#037 沈貝珊, 姜芯寧, 吳家泓
我們如何能減少日常生活塑膠製品出現在海洋中?
#038 涂家銘, 楊政憲, 賴其旻
我們如何能夠將網路上的原始資料轉為可用教材?
#039 劉冠賢, 陳茗萱
我們如何能夠讓新南村的廢棄哈密瓜做更多附加價值的農副產品?
#040 吳怡璇, 洪志杰, 蔣宜君
我們如何能夠活化台灣工藝,讓更多人看到並了解台灣工藝的價值?
#042 魏嘉宏, 王柏元, 魏宏臻
我們如何能夠將觀光發展落實在地方傳統產業和文史,
加深旅客、在地居民、土地三者的連結?
#045 楊詠筑, 張祖維
我們如何能夠讓「平凡而不凡」的人生故事被看見?
#046 黃竹, 杜威儒, 謝璿
我們如何能夠讓爸爸多參與育兒的過程,
改善家庭中不平均的家務分工?
#047 吳家慶, 李佳伊
我們如何能以圖會友,創造對話,傳遞故事,改變社會大眾因不了解而冷漠所導致的不信任感。
#049 曾元志, 莊皓仁
我們如何讓小資族也能夠整修自己夢想中的房子?
#050 余子悅, 沈偉謙, 金瑄庭
我們如何能夠使社會大眾能接納男性軟弱的一面?
#051 謝沛嵐, 劉俐君
我們如何不濫用言論自由-將霸凌的傷害降到最低?
#052 王虹尹, 陳宇珩, 詹詠竣
我們如何能讓臺灣學生願意主動提問?
#053 郭姵辰, 黃昱翔, 黃昱潔
我們如何能夠促進世代間的想法交流?
#054 陳婷郁, 江俐萱, 梁晏瑜
我們如何讓特教學生能更有更多參與社會工作的機會?
#055 陳翰璋, 林昱伶, 陳宇翔
我們如何能夠讓台北捷運的字體系統呈現一致性標準且具有觀光實力?
#057 林芸萱, 李彥霖
我們如何活化二輪電影院形象,並發現未來經營想像?
#058 黃詩晴, 陳宥瑾
我們如何能夠教育我們的父母了解下一代需要培養個人目標,而讀書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
#059 陳奕銓, 杜昀臻, 林宜萱
我們如何能夠讓農民賺到更多錢?
#060 林裕仁, 柯盈瑄
我們如何能夠讓都市裡的居住者對自己所在地產生認同與歸屬感?
#061 黃鈺琁, 伍芝容, 蔡佩妤
我們如何解決市場剩菜直接被丟棄的問題?
#062 洪偉翔, 廖珮均
如何能展現台灣的豐富旅遊資源以及旅遊資訊?
#071 陳巧華, 黃健純
我們如何讓退休族群找到生存價值?
#073 邱鬧, 楊惠如, 周秉毅
我們如何能讓老師在養成階段就能學著看見學生的需求?
#077 劉庭碩, 王庭郁, 詹宇雯
我們如何能夠讓大學生重視食農教育,並落實於生活中?
#078 林揖, 杜易瑄, 何欣芸
我們如何能夠協助銀髮族尋找有意義的退休生活?
#079 陳千皓, 王爾奇, 李哲銘
我們如何能讓台灣的學生快樂學習,而不是為了升學而學習?
#080 林珩, 杜蒨妮, 許晴雯
我們如何能夠提高臺灣大眾對心理諮商的接受程度?
#082 張嘉恩, 歐芷芸, 許瀚文
我們如何能夠提升電子發票載具的使用率?
#083 王淨丞, 胡家瑜
我們如何能夠使社會價值觀,
不再限制「休學作為生涯探索的適當可能性」?
#084 左惠心, 黃婷瑜
我們如何能夠在社群媒體之外,
找到更多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連結?
#085 蔡雅馨, 張雅筑
我們如何能夠突破傳統學科教育,
在影視動畫方面開啟多元學習之路?
#086 陳以佑, 郭旭彥
我們如何能夠讓醫學生看見更多不同的職涯可能、認識與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路?
#087 彭西澤, 黃庭安, 沈家銘
我們如何透過可食植物的認識,增加人們飲食的多重選項,
重建人與自然的連結?
#088 陳佩欣, 葉家均, 許匡毅
我們能夠提出「系統化」科系探索的方法,
並用工作坊的模式大量複製,幫助有需要的高中生?
#089 謝安琪, 洪志豪
我們如何能夠讓孩子在課後學習有更多的選擇?
#090 詹昰琮, 何欣芮
我們如何能夠在以美食天堂為傲的台灣,
做出穆斯林友善的飲食環境?
#091 賴冠傑, 楊媛婷, 許竣為
我們如何能夠讓每個人做好準備一起走向健康老化?
#092 劉昱辰, 劉昱琦
我們如何能夠讓金山能將特產以更多元精緻的方式呈現?
#093 林芳妤, 陳君芃
我們如何能夠讓人自發性地,發出正確的、可被解讀的求救信號?
#094 林宜蓁, 王佳緯, 郭征諺
我們如何能夠改善一次性餐盒與餐具使用氾濫的問題?
#095 王鈺棋, 施品甄
我們如何能夠喚起社會對失智症的理解與做到好好告別?
#096 林子曜, 簡宏倫
我們如何能夠讓需要急救的人第一時間被發現?
#097 廖采瀠, 姜文婷
我們如何能夠使台灣大眾更正確的認識新住民及其文化?
#098 謝智恩, 廖羿函, 張瓈文
我們如何讓學子在現有的體制下,
擁有開發自己興趣的機會並能真正嘗試及探索?
#101 王品人, 林韋任
如何讓環保的實踐者能夠自己的社交圈中無痕的影響身邊他人,
一起成為談論者甚至實踐者?
#104 鐘佳明, 李權恩, 陳蓓芸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台灣高齡者為社會貢獻他們的經驗,
體現他們的價值,成功的開啟職場新生涯?
#105 林鈺宸, 程可萱, 李易錩
我們如何能夠我們如何能夠提升課外活動的學習成效,
有效培養大學生的軟實力?
#107 陳幸琪, 藍怡雯
我們如何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的生活連結在一起呢?
#109 陳世翊, 陳逸紋, 湛姮瑜
我們如何能夠讓劣質二手衣物達成永續再生利用?
#110 陳胤錡, 陳儒元
我們如何能夠讓閱聽者接受資訊時先暫停想一下?
#112 施介山, 施貿騰
我們如何能夠讓新手也能以低成本的方式,
學會自己提供服務或產品的能力?
#113 蔡蔚澤, 羅翊維
我們如何能夠讓臺灣年輕人具備新世代所需的創新創業能力?
#115 簡子翔, 林琳潔
我們如何能夠讓農產業的生產者獲得穩定收入的保障?
#116 簡君儒, 王彥婷
我們如何能夠提升外籍看護工對於長輩的照護技巧?
#118 李情, 廖庭萱
我們如何能夠透過改善拖延的行為,
達到解除內心的不安與恐懼,並提高績效與生產力。
#120 劉宜珊, 王易喬, 廖沁旋
我們如何能夠降低大學生車禍事故發生率?
#121 曾于真, 倪苑茹
我們如何能夠改善珠寶首飾材料取得與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
#122 杜澤威, 陳昊禹
如何能夠讓臺灣更廣階層/族群的民眾關注並參與當地傳統活動,
進而保留這些珍貴的文化財?
#125 賴盈廷, 彭顓顓
我們如何能夠從齒為國人的口腔健康做出改變?
#127 陳名儀, 傅秋瑜
我們如何能夠讓餐廳使用相對性對環境與人體傷害較低的清潔劑呢?
#128 林宣旭, 賴薏如, 陳俊嘉
我們如何能夠加速 AI 普及化,協助文科生了解 AI 的相關應用與創造自己的價值?
#129 毛御亘, 楊筑鈞
我們如何能後讓憂鬱症患者和非患者之間的關係,不再那麼緊張?
#131 李紹鏞, 蔡欣穎
我們如何豐富博物館觀眾的參觀經驗?
#132 王辰慧, 鍾逸, 郭于禎
我們如何能夠制定生態旅遊標章制度,
來使台灣業者能維護自然並同時讓旅客更了解這片土地 ?
#133 李旻, 葉雯玉, 許晏翎
我們如何能夠讓每個人找到自己想要關注的事?
#136 陳憶綸, 鄭羽彤
我們如何能夠塑造豪放式打嗝成為有趣的形象?
#137 殷偉珊, 郭安婷, 王敏儒
我們如何讓國外旅客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
認識台灣景點背後的歷史和文化?
#139 高翊展, 吳礽喻
當文創口號遍佈的今日,
我們如何能夠讓藝術真正的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141 林曉君, 許智堯
我們如何能夠重新「設計」我們音樂課氛圍? (o) 我們如何能夠讓音樂課變得更有趣 (x)
#142 趙昕柔, 周佳蓁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音樂系學生在籌備音樂會的過程中,
逐步建立所需的相關能力?
#144 張軒綾, 周昭蓉, 許勝嵐
我們如何能夠降低家人之間了解彼此的門檻?
#145 徐若涵, 陳德冠
我們如何能夠讓小農有其專屬的管道販售他們的產品?
#146 徐禎岑, 蔡尚宏
我們如何能夠把「飲食教育」,包裝成大眾更願意買單的商品?
#149 林冠瑩, 周苡丞, 張韶芸
我們如何能夠讓社會大眾瞭解白海豚的困境,
讓大家知道這片土地正在發生什麼。
#150 王馨, 李夢亭
我們如何能夠協助做到水果客製化,
讓不同條件的水果找到適合它的主人?
#151 賴怡諄, 陳智翔, 周冠妤
我們如何能夠提升高中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152 李旻佑, 黃瀞鋐, 楊姍燁
我們如何能夠讓部落學童感受到長者的智慧,
並與長者創造共同的回憶?
#153 鄭尹臻, 陳郁蓁
我們如何能夠讓年輕人勇於跳出舒適圈?
#154 吳姿樺, 吳承哲, 黃筑萱
我們如何能夠讓長者和外界有連結?
#155 游涵茹, 郭品妤
我們如何能讓職場上的年輕人有更多認識自己、參與社會議題的機會,從中建立自信和成就感?
#156 黃岑湲, 鄭涵文
我們如何能夠讓社會大眾認識理解不同性傾向性別特質的人?
#157 趙寬敏, 蔡沛軒
我們如何能夠讓台灣更多的人有正確的理財觀念,
讓他們自學理財的時候不會誤入歧途?
#158 張蘋, 吳華琳, 董寧
我們如何能讓平溪、十分老街的店家不只是販售天燈,
而有更多結合當地特色的經濟發展?
#160 郭子瑋, 王煒雯, 王怡臻
我們如何能夠從在地、教育等面向出發,
摘除高雄「文化沙漠」的標籤,找出高雄特色?
#161 黃瑞怡, 黃詩芸
我們如何讓高中生們正視自己意願的重要性?
#162 侯松佑, 侯彥竹
我們如何協助長者們健康並且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