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響知識庫
  • 前言:關於迴響知識庫
  • 👋 認識迴響
    • 迴響核心與相信
    • 迴響簡介
    • 精選時刻
    • 迴響品牌紀元,從 2017 年說起
      • 2018 年,是所有東西都想要更好的一屆
      • 2019 年,是取捨的一屆
      • 2020-2021 年,是嘗試與世界連結的一屆
    • 歷屆青年行動團隊
      • 2019 年迴響行動團隊
      • 2018 年迴響行動團隊
      • 2017 年迴響行動團隊
    • 迴響的工作模式
      • 發展出的幾種會議模式:
      • 成員組成
      • 工作文化
  • 📚知識體系
    • 行動是有方法的
      • 行動迴圈
      • 行動階段
        • 【來吧!問題】所有行動始於一句提案。
        • 【去吧!行動】完美行動根本不存在,迭代、優化使之完整。
        • 【上吧!大夥】我有的是經驗!下一步,就是重複!就是累積!就是再踹!
        • 行動架構補充:
      • 各階段行動工具
    • 行動的三大精神
    • 設計思考教練
    • 行動夥伴
    • 變革理論
  • 👣 我們的足跡
    • 影響力報告
    • 社群精選回顧
      • Untitled
    • 歷年紀錄片
  • 💎 藏寶庫
    • 迴響出版
    • 迴響行星群
    • 行動精神小語
  • 🖥️ 其他迴響很讚的網站
    • 迴響計畫官網
    • 迴響計畫粉專
    • 任務包概覽手冊
    • 任務包實戰基地
    • 眾力小宇宙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認識迴響
  2. 歷屆青年行動團隊

2019 年迴響行動團隊

Previous歷屆青年行動團隊Next2018 年迴響行動團隊

Last updated 3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團隊列表

團隊編號、成員

提案

#006 方軾妤, 王瑞儀

我們如何能夠讓人提升自我覺察、持續探索並認識自己?

#017 孫麗, 陳德馨

我們如何能夠減少飲料杯的使用量?

#019 楊詠筑, 吳啟豪

我們如何能夠增加中文系學生的自信?

#020 符嘉尹, 羅弘杰, 李孟一

我們如何能夠讓新住民和移工獲得更多就業資訊?

#021 吳羿穎, 黃柏禎

我們如何能夠提高台灣人的垃圾分類認知?

#022 呂欣庭, 賴婷姿

我們如何能夠促進社會住宅周邊鄰里增加對社宅的認識,

消彌因陌生感產生的衝突與誤解?

#023 王偉晴, 余珂

我們如何能夠提升台灣父母的英文共讀意願?

#025 吳意晴, 林憶沁, 童紫宣

我們如何有效提升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的認知和正名意義?

#026 劉姿劭, 廖淳琳, 莊孟婕

我們如何能夠讓大家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並且做出持續行動?

#027 鄭柏軒, 杜亞訊, 張立翔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已經有初步未來目標的高中生,

了解並規劃適合自己的方向。

#028 林罡北, 洪雅筠, 孫敬

我們如何能降低民眾查找公眾運輸票卷系統釋出車票的時間成本,

提高公共運輸系統的利用率?

#029 吳芊愛, 陳祖翎

我們如何能夠讓臺灣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方向?

#030 李尚恩, 童宇陞

我們如何能讓自學者找到同一條路上的夥伴?

#031 劉曉帆, 何宜臻

我們如何能夠讓台灣的民眾瞭解動物是生命不只是食物?

#032 丁琳, 江育萱, 吳端容

我們如何重新建立世代間的信任感以提升橫向溝通的意願?

#033 王芸潔, 吳辰恩, 張祖維

我們如何讓更多人主動認識原住民部落的真實面?

#034 邱于真, 林宜萱

我們如何能夠讓人們聚集、凝結,組織社區共好網絡?

#035 李承蔚, 陳郁婕

我們如何能夠減少花材一次性浪費,並創造新價值?

#036 潘信達, 余哲覟, 許翔傑

我們如何讓擔心未來,但找不到資源和方法的的大學生,

願意嘗試與付出行動來探索?

#037 山夢嫻, 賴彥廷

我們如何能夠在都市裡,重新與自然建立連結?

#039 翁儷庭, 鍾明倢, 鄭昕宜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青年根據自己的條件做出有效的生涯選擇評估?

#041 郭昱均, 邱育淇, 陳鈞儀

我們如何能夠運用聲音讓人們親近自然?

#042 吳孟軒, 鍾儀, 簡靖慈

我們如何能夠讓民主走進生活,讓「更好的社會」不在他方,

而就在每個當下的對話與連結裡。

#043 鄭俞鈞, 曾詠恬

我們如何能強化民眾垃圾分類的習慣與行動力?

#044 張哲源, 吳佐恩

我們如果能夠讓台灣自身的廢棄漁網轉化新生?

#045 施建同, 林倢妤, 陳芊妤

我們如何能夠排解年輕人的憂愁?

#047 岑家忻, 林怡瑩

我們如何能夠解決社會新鮮人進入職場的不適應?

#048 梁祐祥, 楊紫晴

我們如何能夠改善親子溝通的模式,以利於找到家庭的共識?

#050 戴依萍, 邱奕馨

我們如何能夠讓容易緊張焦慮的人試圖放鬆?

#051 唐珮庭, 易采蝶, 戴偉傑

我們如何能夠解決大學生之間同溫層的問題?

#052 王如璇, 唐偉倫

我們如何能夠重現雜貨店帶給村子的生命力,以及帶給人的感動?

#053 林馨融, 朱佳恩, 詹紫綺

我們如何能夠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

#054 石慧婷, 侯怡安, 李佩璇

我們如何能夠讓不同溫層的人彼此對話理解?

#056 朱鴻埕, 蔡妙涵

我們如何能夠為受刑人和更生人在與社會之間,

建立一座可以相互溝通與理解的橋梁?

#057 邱以慈, 簡妙珊

我們如何能夠減少台灣外送美食一次性餐盒的使用量?

#058 謝瑞彬, 王甄薇, 陳思儀

我們如何能夠讓台灣人親近海,意識到我們身在海中央?

#059 黃煥升, 劉筠楷

我們如何能夠讓理財與記帳的正確觀念,

藉由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達成改善社會問題之目的?

#060 石婷伃, 陳翰諹, 王維琪

我們如何能夠讓藝術治療更普及化來陪伴大眾生活?

#061 葉樺暄, 楊品瑜, 呂心怡

我們如何能夠讓憂鬱症患者之陪伴者學會處理自身情緒,

並找到與患者間最理想的互動模式?

#062 陳宴馨, 江昱萱

我們如何讓大家放下手機,多與周遭的人互動?

#063 陳定隆, 廖堉盛, 郭智成

我們如何能夠讓機車族真正遠離 PM2.5 的危害?

#064 麻青聖, 王閔

我們如何能夠收集在地長者的故事、資料、照片,

來真正的呈現在地特色?

#065 鍾語謙, 潘家安

我們如何能夠復興臺灣的傳統手作技藝?

#066 鄭惟謙, 陳韋彤

我們如何能夠讓每個聲音都被好好傾聽並給予溫柔的回饋?

#067 羅婉綾, 歐謹華, 李宜蓁

我們如何能夠讓年輕族群更了解國樂,

翻轉國樂傳統的刻板印象?

#068 李欣儒, 謝治成, 沈欣儀

我們如何拉近鄰居(社區)之間的距離?

#071 張耀倫, 林楷翰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高中生審視在社團活動中獲得的成就與寶貴經驗,

並將之延續?

#073 余采玲, 李珞懿, 柯竣嚴

我們如何能夠提升雨天的室內體驗?

減輕帶雨傘出門的負擔?

解決攜帶雨具所造成的不便?

#074 游焰熾, 卓恩合, 陳韻年

我們如何能夠讓面臨挫折與沮喪的青年,

能夠重新找到快樂的方法?

#076 張澤豪, 許宸睿

我們如何能夠在執行食農教育同時,

讓民眾產生認知及行為上的改變?

#077 黃郁倫, 林柔安, 張芳綺

我們如何能夠減少從學生變社畜的不適應?

#078 李品璇, 謝怡璇, 林薇

我們如何能夠消弭臺灣女性無家者因月經貧窮所造成的困境?

#079 戴欣蕾, 李大順

我們如何能夠讓租房子真正透明化,有效捍衛房客的權利?

#080 田少山, 石家瑋

我們如何能夠有效地改善充斥著網路霸凌的社會?

#081 楊景翔, 楊宜華

我們如何能夠讓台灣民眾在2020總統大選做出理性的決定?

#082 蕭怡萍, 姚芮安

我們如何能夠使民眾真正落實一次性用品減量行動?

#083 林劭懿, 吳嘉恩, 梁雅禎

如何讓老人一目瞭然公車搭乘與路線?

#084 邱奕醇, 陳韋志, 成瑋盛

我們如何能夠讓非行青少年重返社群?

#086 邱嘉羚, 黃炯中

我們如何能夠確實實踐教育資源均勻分配的理想?

#087 吳威麟, 刁一凡

我們如何能解決年輕人的兩性與人際問題?

#088 許瑞卿, 陳秀蓉

我們如何能夠讓臺灣的媒體減少錯誤訊息的傳播?

#089 丁奕均, 李沁璇

我們如何能夠改善「考上好學校」即「標準答案」的單一價值觀?

#090 黃炳曄, 張家甄

我們如何能夠協助長期租屋族,

在能夠負擔的成本下達到良好生活品質的租屋環境?

#092 蔡長霖, 林頎, 簡宜信

我們如何能夠將腳踏車的安全性提昇,同時減少意外的發生?

#094 林柏均, 黃語婕, 鄧欣容

我們如何能夠讓 18-24 歲的年輕人在餐桌上不尷尬地討論起政治議題?

#095 陳棣, 顧芸熙, 關穎生

我們如何能夠有效提升回收玻璃導入產品實用性及普及度,

使其二次價值能更好發揮出來?

#096 蔡孟宏, 劉筱涵, 劉長青

我們如何能夠讓人體驗到與自然接觸的優點?

#097 丁瓘媛, 陳建達, 黃逸庭

我們如何能夠讓大眾或是對護理感興趣的學生,

更加了解其發展出路、遭遇困境與迷思破除?

#098 許博雅, 高郁晴, 丁偉翔

我們如何用議題遊戲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

#099 葉芷婷, 陳家豪

我們如何能夠提升民眾對於原生植物的認知與覺察?

#100 蔡承華, 鄭博元

我們如何能夠透過海洋教育提升國人對於環境意識的提升?

#101 莊琇雯, 白家瑞

我們如何能夠從其他 非負面/不同的/創新的視角,

觀看/評價/思考 出軌 這件事?

#102 楊博丞, 李家泓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大學生找到足以獻身的目標?

#103 吳柏礽, 吳礽喻

我們如何能夠有效解決創作授權的爭議,

提昇保護著作權並增加著作在利用的可能性?

#104 陳瑄蕙, 高菲, 陳嘉萱

我們如何能真正打破異溫層之間的隔閡,

進行一個既跨性別也跨時代的溝通?

#105 簡怡岑, 劉紹萱, 楊純宜

我們如何能夠提升原住民部落的小孩對於文化傳統的參與度?

#107 蘇紫雯, 陳彥妏

我們如何能夠讓人們能辨識訊息,知道該如何理解資訊,

並採取合適的行動達到有效溝通?

#109 黃紹華, 邱翊瑋

我們如何讓社會大眾了解,保險也是隨著時代改變,

且在自己人生不同階段都需檢視規劃的商品?

#110 楊逸頎, 邱品昱, 沈潔伃

我們如何能夠建立民主教育的支持體系和生態圈?

#111 羅元佐, 陳品鈞, 羅蕙心

我們如何能夠帶身心障礙者(家庭)走出家門?

#112 闕玉欣, 郭晏瑜

我們如何能夠打破社會的束縛,教育體制的枷鎖?

讓人們學自己所想,擇自己所愛。

#113 柯廷歡, 簡致宏

我們如何能夠改變校園霸凌事件中沉默的多數?

#114 蔡逸泓, 洪于雯

我們如何能夠讓異溫層之間溝通時,

減少不理性的表現,達到溝通真正的目的?

#115 美月, 許詠淇, 陳珮緹

我們能夠如何為精神疾病去污名?

#116 吳憶茹, 顏琪

我們如何能夠協助小農得到合適的行銷資源?

#118 陳禹心, 石佳蓉

我們如何讓獨居的長輩能吃得健康與營養?

#119 陳揚名, 陳思諪

我們如何能夠讓生涯探索活動除了追求生計外,

還能進一步探究自身價值觀以及夢想生活狀態?

#121 盧柏翰, 羅凱文

我們如何能夠培養出獨特的地方感並創造出地方價值?

#122 廖貫竹, 何易展, 蔡承良

我們如何能夠讓網球這項運動更友善更能連結彼此?

#124 顧芸熙, 陳棣, 韓詠而

我們如何能夠提升因電動車興起的用路安全?

#126 鄭秉漢, 陳嘉俊, 簡郁璇

我們如何能夠讓民眾有感地,

去關注和實踐自己及家人的飲食均衡與疑慮抉擇呢?

#127 李昀倢, 高虹均, 朱峻廷

我們如何能夠重建人們與媒體之間的信任關係?

#128 蔡沛姍, 簡毓萱

我們如何能夠打破議題的邊界,

集結更多社會力量一同解決社會問題?

#129 蔡珮歆, 蔡采吟, 廖子齊

我們如何能夠讓服務性營隊切合服務對象需求?

#130 李惟慈, 陳怡蓁, 姚韋辰

我們如何能夠使一個涉及多個領域的專業問題,

在短時時間內獲得專業人士的真正解答?

#131 嚴毓欣, 邵紫婷

我們如何能在夜間幫助需要注射藥品的病患度過難關?

#132 黃奕嘉, 曹旭宏

我們如何能夠讓有能力做選擇的消費者,

有意識地做出對環境與社會相對有益的選擇?

#133 林佳儀, 徐慧安

我們如何能夠讓臺灣的學生在工作中找到喜歡的事,

並認為它有所價值?

#134 林紫彤, 邱芳鈺

我們如何能夠讓大眾重視垃圾分類問題且確實執行回收?

#135 蔡昀珊, 王冠筑, 王賢慈

我們如何讓青年參與農業?

#136 徐浩洋, 蘇泳銓

我們如何能降低傳統市場中塑膠袋的使用率?

#137 曹伊裴, 吳思璇

我們如何能讓女性傾聽自己的天賦,

進而對自身的價值更有自信、更活出自己的樣子?

#138 蕭仲恩, 林鼎惟

我們如何能夠幫助空巢期的父母以及爺爺奶奶,

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

#139 鄭照斌, 林哲瑩, 涂佩瑜

我們如何能夠讓社會大眾理解聾人/聽障的溝通特質,

達成溝通無障礙目標?

#140 周家楹, 柯穎吟, 楊芷渝

我們如何能夠透過「整理」,幫助大家反思自己與物的連結,

以及更加瞭解自己生活的樣貌。

#141 姜遠良, 吳晨隆

我們如何能夠讓癮君子既能夠在滿足吸菸的需求,

同時讓菸頭不在散落在城市的角落呢?

#142 熊才誠, 相宇欣, 簡子策

我們如何能夠減少臺灣的生產端至消費端的剩食?

#143 周穎, 林韻如

我們如何能夠找到理想的伴侶?

#144 謝函妤, 汪中安

我們如何能夠讓願意服務的大學生真正認識地方,

進而透過自己的專長設計適合的地方服務?

👋